党建文摘
当前位置: > 网上党校 > 党建文摘 >

跳出“鲜克有终”的怪圈

发表日期:2014-12-19 点击

跳出“鲜克有终”的怪圈



  清代名吏于成龙有着“天下廉吏第一”的美誉。官居一品后,他依然每日食粗粮、吃青菜。据说,因无钱买茶叶,他的仆人每日采摘衙门后院的槐叶代茶用,树竟为之秃!正所谓“廉生明、公生威”,凡于成龙所到之处,“官吏望风改操”。

  死后留什么?这是古人观察官员操守的重要依据。于成龙病逝后,同僚进入他的房间清点遗物,发现箱子里只有一件粗线织的袍子,床头有佐餐用的几包豆子,其余再无值钱的东西。于成龙宦海几十年,始终保持为官操守,殊为不易。

  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毛泽东在阅读《明史·杨爵传》时,写下这八个字的批注。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怪圈,落入其中的国家、民族和能人,不计其数。回望历史,创朝开代之初,于成龙式官员总是占主体;亡国破落之时,却是昏丞奸佞当道。决不能搞“哀而不鉴”那一套,决不能走“鲜克有终”那一道,这应当是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警自省的永恒课题。

  “政在去私,私不去则公道亡,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。”我们党历来强调,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,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,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利。当然,党员干部也有自己的需求和合法利益,可以在服务人民、造福社会的同时获得合法利益、满足自身需要。但是,如果置人民利益、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于不顾,一味追求个人私利,势必走入歧途,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,等到东窗事发,悔之晚矣。党员干部什么时候都应当以人民利益为重,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、全局利益的关系,凡事出于公心,克服私心,不谋私利。

  一些落马的贪腐官员,从政之初并不是没有理想追求,也能够做到严于律己。但随着职务提升、权力扩大,经不住腐朽思想诱惑,逐渐腐化变质,以至违法乱纪、堕入深渊。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存在侥幸心理:或以为位高权重,别人奈何不得;或以为手段隐秘,难以被人发现。正是这种侥幸心理,使他们欲罢不能、越陷越深,走上不归之路。其实,天网恢恢、疏而不漏,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。古人讲:“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党员干部什么时候都应懂得慎独,而不能心存侥幸。这样,才能始终守住法纪红线、道德底线。

  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”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,但应当少犯错误、不犯大错,犯了错误之后能及时认识和改正。聪明的人谦虚谨慎,善听意见建议,犯了错误改得快,因而可以避免犯大错误、栽大跟头;愚蠢的人妄自尊大,不听良言劝诫,犯了错误不自知,因而难免落入后悔莫及、悔之晚矣的境地。良药苦口利于病、忠言逆耳利于行,这是古训,也是规律,党员干部应当牢记。特别是领导干部,更不能因为地位高、权力大而忘乎所以、骄傲自大,而应走进群众、练好“听功”,善听逆耳之言、弦外之音。

  常怀忧患意识,才能使人的思想“不堕落”。一些领导干部贪腐落马,往往是因为忘记了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的道理:得到的鲜花和掌声多了,就丧失了忧患意识、放松了思想改造,经不起诱惑与腐蚀。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对于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、一个政党是这样,对于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!因此,常怀忧患意识对于党员干部十分重要,不仅有助于做到积极进取、自警自励,而且有利于少犯或不犯错误、避免落入“鲜克有终”的怪圈。党员干部常怀忧患意识,就要忠于党和人民事业,敢于担当、尽职尽责,永不自满、永不懈怠,以一流业绩和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。

来源:解放军报  

 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