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外历史
当前位置: > 阅览室 > 中外历史 >

抗战征兵只能靠“绑”的五大原因

发表日期:2015-08-10 点击

 1941年,中国征兵政策已是天怒人怨,当局种种改革均不见成效

 

 抗战进入到1941年,除经济濒临破产、国际局势变幻莫测险象环生外,兵役制度也已朽败至天怒人怨的地步。这年七月,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蒋梦麟致信蒋介石,就其所见沉痛写道:

 

 “梦麟此次视察……(沿途)均东来壮丁必经之道。沿途所见落伍壮丁,骨瘦如柴,或卧病道旁奄奄一息,或状若行尸,踯躅山道,或倒毙路旁,任犬大嚼。……韶关解来壮丁三百,至筑(贵阳)只剩二十七人。江西来一千八百人,至筑只剩一百五十余人,而此百余人中(身体)合格者仅及百分之二十。……战事起后数年中,据红十字会医生经验:四壮丁中一逃、一病、一死,而合格入伍者,只四分之一。……若以现在之例计之,恐不及10%矣。”

 

 能否获得充足的兵源补充,是对日抗战能否取胜的关键。因为军阀割据的关系,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前,始终未能建立起“义务征兵”制度——惟1936年,曾在江浙六省中央军控制范围内实施“义务征兵”,训练完毕者约50万人,稍后经淞沪、武汉等大型会战,迅速补充殆尽。至于西南各省,军阀们为维系其军事力量的“私有化”属性,对“义务征兵”制度极度抗拒,故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,始终严重缺乏预备、后备兵员,而必须依赖临时的“壮丁征发”和临时的“壮丁训练”。

 

 兵役制度“先天不足”,若再辅以“后天沉疴”,抗战前途之危险,可想而知。所以,1941年,军政部兵役署联合军统局,开始部署建立全国性的“兵役视察网”。由兵役署出学员,军统局出教官,培训了一大批“兵役视察员”,分派到全国各个兵役管区,进行监察。这些人“可以到团以下各级补充团队点验人马,到各级兵役机关调查和查看案卷;可以直接向军政部兵役署视察室发电报,汇报一切案情或调查材料。”

 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