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著作
当前位置: > 阅览室 > 经典著作 >

穆青作品《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》

发表日期:2010-01-30 点击

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穆 青 陆拂为 廖由滨

    1965年的冬天,记者一行在豫东平原采访,有两位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我们深为感动:一位是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,另一位是宁陵的植树老人潘从正,人们称他"老坚决"。当我们报道了焦裕禄的事迹之后,原打算向读者介绍这位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老人,没想到由于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,这一计划被中断了。在以后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,我们虽然散失了当时的全部笔记,但这个刚毅、纯朴的老人的形象,却始终在我们心头萦绕。如今,十几年过去了,对老人的强烈思念,驱使我们重访旧地,发现这个已经77岁的老人就像一颗尘封土埋的明珠,虽已湮没无闻,但仍然闪耀着光芒!这次重逢使老人十分激动,他整夜无法入睡,向我们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。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,还没有结尾的故事,像一滴水珠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千世界。

    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……?

    当时宁陵县万庄村刚实现了农业合作化,散沙似的庄稼人,开始拧成一股劲迫切要求改变风沙造成的贫困状况。一向热爱种树的共产党员潘从正,决心把全部精力都使在造林上。

    在沙荒地带造林哪来那么多树种呢?他肩上搭着布袋,怀里揣着桑剪,走遍了周围几十里路的村庄和城镇。迎面来了熟人,他看不见,但老远有一棵树,他就瞅着奔去了。落在树下的楝豆、柏壳、榆夹、椿排、槐籽,这些任凭人踩马踏谁都不要的东西,他都珍贵地拣起来装进布袋;每逢农村赶集,他随着卖水果的挑子转游,看到小孩吃水果,他就蹲在旁边,等候拣拾扔下的果核。有时候他还背着粪筐,沿路拾粪。谁家房前屋后栽有梨树、樱桃、泡桐,他就跑去央告,让他把树根刨开,倒上,培土封好,等开春发了杈,他再来分些树根。就这样日积月累,老汉把许多用材树、果木树的子子孙孙都请到沙荒地带来了!?

    为了培育这些树籽、树根,老汉的家里简直成了育种场。屋里所有的坛坛罐、麻包、布袋,都装满了树种、果核,连房前屋后巴掌大的地方,也都铺上粪用来沤种。为这,老伴不知跟他吵过多少回。有一次,他在做饭的砂锅里也种上了花椒籽,气得老伴直骂他:"老东西,你别吃饭啦,就吃你的树苗吧!"老汉嘿嘿笑道:"你别恼,要吃饱饭,还得先造林!"?

    由于"老坚决"坚持育苗,几年以后,这一带破天荒地出现了一片片茂密的树。为了表彰老汉对绿化沙荒的贡献,1956,人民和政府把他选为河南省的农业劳模。?

    没想到从1958年秋天开始,平地刮来一股猛烈的"共产风",闹得人们杀猪砍,人心惶惶,刚培育起来的林木被一扫而光!甚至知了飞来,都找不到树落。风沙从万碧风口无遮无拦地呼啸而入,麦苗被连根拔走,大片大片农田眼看着变成了沙丘起伏的荒滩。

    在许多人唉声叹气的时候,潘从正并没有气馁。他说:"毁了头一茬,再种第二茬!"在集体和群众的支持下,他离开村庄,跑到清水河畔找了一块高低不平的撩荒沙地,决心创办一个苗圃,扎下营盘,跟风沙持久作战。他挖了一个地窨子,篷上茅草,搬来铺盖,就在这里安了家。一年四季除了逢年过节回家团聚团聚外,他一直坚持在这里育苗。一天晚上,他倒下身子呼呼睡熟了,没察觉夜里起了大风,只迷迷糊糊感到这夜似乎特别长,身上盖的特别重。等他醒来伸手一摸,被上已蒙着四指厚的沙土。他连忙翻起身来拱门,地窨子已给沙堆封死了。老汉费了很大的劲,才从里边扒个洞钻了出来。

    老伴前来送饭,得知老汉差点被沙丘活埋,心疼得流了泪,她决意搬来跟老汉做伴。她的闺女埋怨说:"俺爹把家丢了,你也不要家了。"娘说:"傻妮子,我能忍心叫你爹让沙老虎吃了?"?

    老伴随身带来了锅碗瓢盆,抱来了羊羔和猪娃,还跟来了一条狗。小小苗圃从此增添了生气。老汉起早贪黑,侍弄树种树苗,老伴喂猪养羊,帮助老汉攒粪改土。春天,播下的树种萌发了绿芽,老俩口像照看初生的婴儿一样,白天盖上瓦片挡沙遮太阳,夜晚揭开瓦片让它接饮露水。飞沙把苗埋了他们赶快扒开,刮倒了连忙起,拔走了又接着重栽……?

    "老坚决"的眼里,苗圃像是一座兵营,育苗就是培训跟风沙作战的士。1962,大队组织社员把32万多株幼树移栽到万碧风口时,"老坚决"兴奋得就像老帅带着自己的队伍开上了前线。幼树横成排、竖成行,布成了一片拦截风沙的阵地。

? 1965年的冬天,记者来到万碧风口,看到这里开始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,高层耸立的泡桐、大官杨,中层是柏树,底层是一丛丛白蜡条、紫穗槐等灌木。在它的保护下,原来废弃的700多亩飞沙地又种上了庄稼,大队小麦平均亩产量由1960年的80斤上升为200多斤。

    老汉当年创业的地窨子还在,但他已搬到新盖的三间瓦房里去了。苗圃里增加了几个青年人,面积也扩大到了30亩。周围的泡桐、洋槐、榆树已经成林,苹果、扁桃、樱桃、梨、枣开始挂果。当时,"老坚决"正集中精力培育一种名叫金顶谢花酥的优质梨苗,每天都有附近的或外县的人前来购买。仅卖各种树苗一项,苗圃每年就能为集体创造近3000元财富。

    在苗圃的库房里,我们看到许多麻袋和条筐,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树种。老汉指着这些种子幽默地说:"别小看它们,将来它们就是冲天拔地的森林!"?

?

    记者离开这里不到半年,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。

    林彪、"四人帮"猖狂推行极左路线,漫天卷起一股"否定一切"的旋风,到处是一片"打倒!""砸烂!"的喧嚣.全国基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,城乡闹哄哄地进行着夺权和斗争……?

    在这样一场风暴的冲击下,万碧风口新树起的防护林带也未能幸免于难。潘从正在劫后来到现场,好像走进一片凄凉的墓地,往日郁郁森森的树林如今只剩下了一排排残骸!他,像被人剜了心一样,扑倒在地呜呜痛哭了一场。

    老汉拖着缓慢的脚步,无可奈何地回到苗圃去了。他像一只蜗牛,缩回自己的壳里,不时探出头来,警惕地注视周围发生的一切。这时,他心里惟一的希望,就是 保住那些仍在生长的幼苗。但是,祸事终于来临了。1967年的一天,几个自称"造反战士"的人挑着旗子闯进苗圃,动手就拔树苗。平常行动迟缓的老汉,这时突然像雄狮样敏捷地窜出来,拦住他们怒吼:"树苗犯啥错误了你们要造反!"?
一个孤老汉,怎么能是那伙人的对手呢!他们连推带搡地把他架回村,立刻召开批斗会。据那伙人说,老两口离开家来到沙荒地是为了搞"复辟",把苗圃办成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"潘家场"……这些"罪状"老汉都听不懂,不过,最后发布的"勒令",他还是听明白了:"立刻滚出苗圃,永远不准回来!"老汉又气又急,只觉脑中嗡地一声,原本有病的双眼突然发黑,什么也看不见了。

    会后,儿子扶着瞎了眼的爹到宁陵县医院诊治,医生说:"快转地区医院,治慢了眼会全瞎。"他们又赶到商丘市,在地区医院抢救了20多天,慢慢地老汉能影影绰绰看见人影了,他急着要返回苗圃。儿子难过地说:",你多大岁数了?落到这步田地还不回家!"这话触动了老汉的满腹心事,他哇地一声哭道:"树苗就跟俺的儿子一样,俺扶着它们一个一个向上长,要不守着,准要给全毁了!"?

    老汉不顾"勒令",坚决回苗圃,"造反战士"们就用停发口粮、不给工分的办,想迫使他低头。可是几天过去了,这个倔强的老汉始终不向那伙人告饶。

    老汉在旧社会种过几十株柳树,灾年别人逃荒要饭,他就守在家里吃树叶。个辛酸的经验,帮助他渡过了那4年没有口粮、没有工分的艰难日子。他摘树叶,采野菜,掺和着老伴省给他的口粮调成糊糊。他,不言不语、半饥半饱地继续精心培育树苗。好心人劝他说:"算了,常言说:‘五十不种树,六十不盖房’,你都快七十啦!还守着苗圃干啥?"老汉激动地回答说:"俺哪是为自己,俺是为国家,为子孙后代!"?

    在这段飞沙走石的日子里,青年人一个个都被迫走散,老汉就像一棵大树,强地支撑着风雨飘摇的苗圃。他看到树苗齐齐崭崭地往上长,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,重树防风林的意志,像炽烈的熔岩在奔突……但是,严酷的现实告诉他,他的想法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,因此,他的脾气就变得暴躁不安.。有一天,他突然独自收拾工具,刨出一批树苗,要扛到万碧风口去栽。老伴连忙阻拦道:"你疯啦!你会栽,人家不会砍!别把树苗糟蹋完了。老汉暴跳如雷,推了老伴一拳大声嚷嚷:"你懂什么?他毁,俺栽,他再毁,俺再栽。俺要做给大伙看,到底谁正确!"?

    旧社会里和和睦睦的贫贱夫妻,也难免有个吵架怄气的事。可自从老汉入了,不要说动老伴一个手指头,连恶声恶语也从没入过她的耳。如今,平白无故挨了一拳,老伴委屈得不行,抽抽泣泣哭着上闺女家去了。

    相依为命的老两口,还有什么不和不能互相谅解呢!老伴进闺女家刚坐定,气就平了。反挂念老汉一个孤单,担心他吃不饱。她在闺女家蒸了一屉馍,托人给老汉捎去。过了几天,老汉自己来了。老伴生气地说:"你能,你正确,来干啥?"老汉讷讷地说:"俺来承认错误,还不中!"老伴抹着眼泪说:"俺不是怪你,眼看人家把你闹腾的那样儿,谁心里能好受?活了一辈子,没听说种树的有罪,拔树的有理!"?

    从此以后,老汉再也不忍心去风口察看了,他变得特别严峻,更为沉默寡言……可是,尽管地冻三尺,难道能使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死亡吗?

    不久,林彪反党集团垮台了,破坏之风稍有收敛,老汉的思想又开始活动起来了。他向公社提出再造防护林带的建议,这回得到了支持。公社派来20多个没爹没娘、由集体抚养的孤儿来协助他。

    春天,老汉拄着拐棍,领着一群孤儿来到风口。尽管背阴坡地上的残雪尚未消溶,早春吹来的风毕竟不像冬天那样刺骨了。这第三次造林比前两次要艰难得多,场地上乱七八糟突出许多树桩,地下还有无数盘根错节的树疙瘩。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一张白纸,而是必须在已经涂涂抹抹的历史画布上重新画出新的图画。?

    老汉亲自教孤儿们种树:沙地植树要深刨、浅栽、根伸直,然后扶正踩结实。这样才能使幼树飞沙埋不掉,大风刮不倒。他无限感慨地说:"一棵树成材要十几,说毁,一阵子就完了。种树、为人是一个理,你们要牢记人民抚养的恩情,学建设,不要学破坏……"?

    幼树又在风口成排立了起来。老汉一天要去那里察看几回,他给这棵扒扒沙,给那棵浇点水,速生的泡桐一年能长高一米四,老汉还嫌长得慢。他是多么希望,多么希望……啊!?

    不幸的是,老人这个良好的愿望仍然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,正当它冉冉上升的时候,又被一阵风刮破了。1976"四人帮"大反所谓"回潮""复辟",保护林木的规章制度被攻击为资产阶级的"管、卡、压",多灾多难的保护林带再一次遭到了大砍大伐。

    这时候老人74岁了,他还能经受多少次这样惨重的打击呢??

?

    今年4,记者一行再访宁陵,由于十多年来的人事变迁,县里很多人已不了解"老坚决"的近况。直到我们到了万庄,才发现老两口还像过去一样住在苗圃里。大队干部向我们介绍了这里防护林带三起三落的经过,再三叮嘱我们:"就别提风口的事了吧,老汉心都要碎了!"?

    推开苗圃树枝编成的篱笆,我们一眼就看到老人正弯着腰,在精心地整理树苗。听到人声,他抓起放在身边的拐杖,直起身来,惊讶地望着我们。他,颤颤地握着记者的手,激动地说:"十几年了,还没人到这里来看过俺!"?

    也许是饱经忧患的缘故,老汉变得比过去更为消瘦而苍老了。但经过几次长谈之后,我们发现这个77岁老人的那股坚决劲儿,仍然不减当年。他似乎感到剩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,几次表示不把万碧风口堵住,决不罢休!据他的老伴告诉我们:去年,儿子接他回家养老,老人在家里睡不安生,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又跑回苗圃,儿子怕他无人照顾,只好让娘也跟来了。最近,老人病卧在床,儿媳恳求他说:",回家吧!家里啥都有,孙男孙女们谁不盼着伺候你?"老人说:"你们伺候俺,谁伺候树苗呢?不走!"为了绿化沙荒,20年来老人抛家离舍,从住地窨子起,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:风沙,吓他不跑;断粮,逼他不走;有病,他不肯离开;老了,他不享清。任何打击和挫折,都不能使他放弃为国家,为集体,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。

    ,不由得使我们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。狂风把网撕破了,它重新开始;接着又来一阵风,网又破了,它仍然继续织去;一次、再次、三次,生命不息,吐丝不止……这不正是"老坚决"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写照吗?这不正是他一生命运的缩影吗??

    当然,任何比喻都难免有它的局限性。就万碧风口来说,老人的树网至今尚未织成。但老人一生究竟培育了多少树苗,谁也算不清。有人说有三四十万株,有人说有五六十万株。今天,宁陵田野洁白的梨花,紫色的泡桐,以及村庄周围的层层新绿,无不渗透老人的心血。面对着这样一幅满目春光的图画,老人身背布袋、拣拾树籽的形象,仿佛又呈现在我们眼前,是那么清晰,那么高大!?

    正是这个老人,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动荡的年代里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榜样;树立了一种为国家、为人民"缀网劳蛛"的革命精神。无论他已经遭遇多少次失败,无论从播种到收获要相距多少年之久,这种始终不渝的努力绝不会枉费!他的劳绩和贡献,也绝不会被历史磨灭。

    潘从正在万碧风口结织的林网,可以阻拦自然界的风沙,却挡不住一次又一次人为的破坏。这个历史教训,更启示人们:要建设,就要有一个持久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,要建设,必须坚决堵住那种人为造成的风口。老人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:"俺不怕穷,只怕乱。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!越折腾越穷,将来国家靠什么?只有大家齐心搞建设,国家才能富起来。"?

    这就是一位历尽沧桑、饱经忧患的老人在新长征路上的祝愿和希望。

    现在,中国人民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,年近八十的共产党员潘从正又开始了第四次结织新的林网。我国有亿万像"老坚决"这样勤劳勇敢的人民,他们在党的领导下,正充满信心向前看,向前进。人们要使森林覆盖沙荒的壮丽理想一定会实现.这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收尾。

    (新华社郑州1979424日电)
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