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观察
当前位置: > 时事发布台 > 社会观察 >

传统兵学的战略智慧(3)

发表日期:2014-04-23 点击

  二是“贵有备”。中国传统战略智慧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突出的预备观念。《周易》中就有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”的箴言(《易经系辞下》)。《司马法》明确指出:“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。”(《司马法仁本》)先哲从无数惨痛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,军队可能“百岁不一用,然不可一日忘也”(《鹖冠子近迭》),因而主张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始终保持国家安全上的警惕性,“夫安国之道,先戒为宝”(《吴子料敌》);而且要针对可能的安全威胁,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,“无恃其不来,恃我有以待也”(《孙子兵法九变篇》),“无备,虽众不可恃”(《左传僖公二十二年》),“乃其有备,有备无患”(《尚书说命中》)。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,对此做了鞭辟入里的论述:“人孰(谁)不曰:天下平定之时,可以息兵偃武。殊不知,治兵然后可言息兵,讲武而后可言偃武。若晋彻(撤)州郡之备,卒召五胡之扰;唐彻中国之备,终致安史之乱,此无备之验也。夫当天下无虞之时,正须常守不虞之戒,然则武备其可一日而忘哉!”(《明太祖宝训》卷六)
  三是“求全胜”。中国传统战略智慧对待军事和战争问题,从来都不简单地就事论事,或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看问题,而总是首先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进行审视,把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,追求“安国全军”(安定国家保全军队)的“全胜”目标。这种宏大的战略视野使先哲看到,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,必须将之与政治、经济、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,相辅相成,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;单纯依恃武力或简单地使用武力,其结果往往是破军疲国,使国家陷入四面楚歌的危机。中国古人把军事和战争手段称为“武”,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外交等非军事手段称为“文”。孔子说:“有文事者,必有武备;有武事者,必有文备。”(《史记孔子世家》)在当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“软实力与硬实力”理论两千多年前,中国思想家其实就已经对此有深刻的认识,并提出了文武并用、刚柔相济的明确主张:“能柔能刚,其国弥光;能弱能强,其国弥彰;纯柔纯弱,其国必削;纯刚纯强,其国必亡。”(《三略上略》)因此说:“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。”(《史记郦生陆贾列传》)只有可持久的胜利才称得上是“全胜”。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