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广角
当前位置: > 阅览室 > 社会广角 >

在民族称谓上应“增强共性,保留个性”

发表日期:2011-01-31 点击

  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

 

 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融合的过程。先秦时期,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,通过凝聚、兼并、扩张等方式,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——华夏族。秦统一中国后,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,“秦人”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。秦汉时期,开创了中国2000多年大统一的政治格局,国家安定,政治统一,民族构成相对稳定,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政权分裂、战乱频仍,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。与此同时,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,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。隋唐时期,通过战争、和亲、册封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,中央政权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,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——唐人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,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,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。明清(鸦片战争前)时期,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。鸦片战争后,由于受到西方殖民者入侵,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。

 

  上世纪30年代,以顾颉刚、傅斯年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“中华民族是一个”的观点,使 “中华民族”之称谓得到全国各民族的认同,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在抗日战争中进一步加强。上世纪80年代,费孝通先生提出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”的命题。“多元”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、形成、发展的历史,文化、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;“一体”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、相互补充、相互依存,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。

 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