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广角
当前位置: > 阅览室 > 社会广角 >

我们离“美丽”有多远?(2)

发表日期:2013-02-16 点击

  “晨雾暮霭淡淡烟”、“烟笼寒水月笼沙”……曾经的古雾和乡村的雾,是曼妙而有灵性的,曾启迪我们多少奇异的遐思;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……”是浪漫而醉人的,曾唤起我们多少美好的情愫。但突如其来,这些年霾不由分说就取代了雾,就破坏了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些美丽。其实,雾霾只是一个缩影,还有水的污染,土地的污染,草原的沙化,生物多样性的退化,更是让人揪心。

 

  梭罗曾说:“当我看到春天的景象,我以为自己拥有一本完整的诗集,然而当我知道手中的诗集其实是残缺不全的,我感到极度的痛苦与懊恼,因为,我的祖先已经把诗集的前面几页,以及诗集当中最精彩的片段撕毁了……”

 

  自然之书与历史之书一样,是有脉络,可传承的。从古代流传至今,由于人类的无知和贪婪,我们对大自然索取太多,蹂躏太多,使它伤痕累累,不堪重负。对于前人的错,后人无须指责;而对于我辈之过,则需认真反思。北宋哲学家张载在《正蒙·太和篇》中写道:“有像斯有对,对必反其为;有反斯有仇,仇必和而解。”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、一种现象,必定有为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,两者免不了有矛盾、有斗争,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“和”。人类与自然免不了有矛盾,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“仇必和而解”,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,而应相辅相成、协调配合,趋向于“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”。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中国,就是这样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生态伦理形态。唯有把这种理念付诸于实践,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、保护自然,与自然界和谐相处,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,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打牢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。

 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