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外历史
当前位置: > 阅览室 > 中外历史 >

中国古代用人思想| 为政万端 非贤不理(2)

发表日期:2016-04-11 点击

  治国理政,惟在得人

 

  唐贞观元年(627年),唐太宗跟大臣们说:“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,以仁义治国者,国运长久;专用法律治理百姓者,虽然当时也管用,但国家败亡也快……如今我打算用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,希望能革除近代以来浅薄虚浮的不良风气。”黄门侍郎王珪听到这里便回答说:“道德仁义确实丧失很久了,陛下您打算移风易俗,这是万代之福;‘但非贤不理,惟在得人’。”唐太宗马上表示赞成,并说自己做梦都想着求贤的事。

 

  明代清官海瑞对此也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述:“天下之事,图之固贵于有其法,而尤在于得其人。”意思是说,国家的事,要想把它做好,方针、方法合适固然重要,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才。

 

  王珪的“非贤不理”也好,海瑞的“尤在于得其人”也好,都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:要想把国家治理好,确定正确的治国方针和政策非常重要;但仅仅是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还不行,更重要的是还要找到合适的人才来贯彻落实。什么事都需要有人干,而不同的人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。这样一个明显道理,足以说明用人与实施治国方针的关系。再进一步说,制定方针政策也离不开用人。方针政策光靠君主一个人去想显然是不行的,必须发挥集体智慧;而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和科学,则决定于在制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贤才,还是蠢才,或是歪才、奸才。可见,从确定方针政策到实施方针政策,其成效如何,始终决定于用人是否得当。

 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