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观察
当前位置: > 时事发布台 > 社会观察 >

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(2)

发表日期:2013-09-23 点击

  由于现代化最先产生于西方,现代性必然最早也产生于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;现代化的种种形式自然带有西方文明的某些特征,作为其结果的“现代性”也会带有西方文明的某些特征。历史实践过程已经并正在说明,现代化在从西方向全球其他社会的扩张过程中,必须经历适应性变化和本土化的复杂过程,因此现代性也会各有特色。但是,现代性的各种“特色”充其量是现代性各普适性元素与本土性各种元素不同程度的组合,其核心、基本内容、元素却是普适的。现代性是西方的,又是全球性的。从根本上说,现代性虽产生于“西方”,却不等于“西方”。在某种程度上说,西方与非西方都是现代性的载体,是现代性由先而后的历史展现过程——1840年,由英国挑起中英间的“鸦片战争”,使中国在暴力、屈辱和反抗中开始了“现代性追求”的历史过程。
  华夏中心论的破灭
  鸦片战争后,清王朝步步被动、因应错误的重要因素之一,就是昧于世界大势,举国上下仍然沉浸在千百年来的“华夏中心论”的迷思中,认为只有中国典章制度、声名文物才是“普世的”,因此只有华夏是文明的;而其他文明、文化都是“特殊的”、是一种“地方性知识”。由这种“华夏中心论”为核心的中国中心论,视其他为边缘,甚至野蛮。
  夷夏对举始于西周,有四夷、八蛮、七闽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说。约至春秋时期,“夏”和与其相对的“狄”、“夷”、“蛮”、“戎”、“胡”等(后简称“狄夷”或“夷”)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范围,被赋予文化甚至一定程度的种族意义,主要用于区别尊卑上下、文明野蛮、道德与非道德。“华夏”代表正宗、中心、高贵、文明、伦理道德;“夷”则代表偏庶、边缘、卑下、野蛮、没有伦理道德,尚未脱离兽性。
  孔、孟都提出要严夷夏之防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的名言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”,强调“夷夏之辨”。《孟子》明确说:“吾闻以夏变夷也,未闻变于夷者也。”被陈寅恪先生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经典的《白虎通义》却干脆认为:“夷狄者,与中国绝域异俗,非中和气所生,非礼义所能化。”“非中和气所生”实际指人的生理构造,即人种的天生低劣,实际否定了“以夏变夷”的可能。

相关阅读:

Copyright @ 2012 - 2019 www.mqws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14022883号

电话:0370-8550006  地址: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

邮箱:mqwsgw@163.com QQ: 83028366

[后台管理]

seo